閱讀心得分享-在生活和工作中創造優質的點子


在上禮拜打了一篇:創造優質時間而不是有效時間,裡面就有提到一個大方向就是要將時間利用價值最優化。而在今年我設立了一個新的目標就是透過寫部落格文章來訓練邏輯以及思緒表達,剛開始就只是寫些實踐後的時間管理心得,寫了一陣子後收到許多好友的回饋以及啟發,甚至一併解決寫到後面沒有題材可以寫的煩惱,也因此除了時間管理文章外,就多了工作分享、和在菲律賓生活札記這2個新主題,然後接下來我又決定再開一個新主題:閱讀心得分享,來分享我閱讀的心得和啟發。

當初打算寫這主題的設定是:我可以透過閱讀後獲得的啟發來分享給大家。可是我又不打算單單只是寫一些作者介紹或者是書中的提及的內容,畢竟這樣子只是在重複作者說過的論點和話語,反而抽離掉我個人的觀點,這不是我想要形式,所以緊接著我再回到當初設定的初衷:

將我獲得的啟發分享給大家

所以這之間的關係就是我必須先對書本有產出我自己的新觀點以後再將所有的闡述打成文章,前者是目標後者是行為。有了這個明確的界定以後我就不會再有像在打遊記以及業配文章的疑慮因此我希望這一系列文章可以像是混血兒的概念,透過書本的觀點融合我的想法和實作來產生出屬於我自己的讀書筆記,也因此一併解除

看完書以後,卻不知道怎麼實踐的疑慮和盲點

所以以上部分是跟大家介紹這主題的原想以及出發點,然後接下來就跟大家介紹我推薦的這本書:先有爛點子才有好點子,當初我是透過這個TED演講認識這位作者高橋晉平的存在,在演講影片裡面就曾經多次提及過點子是可以有SOP一個流程和公式來製造,這個對於當初剛出社會還在做行銷活動企劃的我非常的有吸引力,而且裡面提到的一些概念也讓我在提案子的時候,可以提出一些突發奇想的怪(爛)點子,雖然常常被打槍可是也逐漸提案幾次後讓我培養出一些提案子的技巧,然後在作者出書的時候我就立刻買來讀,而且還讀了好幾遍,裡面大致的重點大致如下:


  1. 不要排斥欄點子
  2. A+B=C 的排列組合當做點子發想公式
  3. 好點子產生必須透過大樹法則以及篩選後才會產生



其中大家應該比較在意的部分就在於A+B=C是一個怎麼樣的公式?這個公式就有點像是排列組合,比如說今天要幫一家啤酒公司開發一個新的啤酒就可以將A假設為啤酒,B爲發想元素可以是蘋果、蛋糕、巧克力、車子、大樹... .等很多種元素,然後再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例如:蘋果口味的啤酒、蛋糕甜度的啤酒、喝了以後能開車的啤酒...等組合模式,如果再加上進階公式A'+ B'+=C, A'和B'分別代表各自的相關聯想,比如A的啤酒就可以有啤酒花、泡沫、清爽、氣泡....等其他聯想,然後蘋果就可以是牛頓、紅色、維生素、加州...等,然後再將這些元素全部再排列組合後就不用擔心自己是一個沒有點子的人。我很喜歡這公式,因為它充分利用了邏輯思考上的定錨效應,給了一個明確的範圍讓發想不會失去焦點和方向,所以只要遵循這公式下,要為一個企劃案想個50 -100個點子就不在是一件難事情。

但在看完了這本書好幾次後,同時實際在生活上去實際的執行的過程中,就遇到了情境、職業和實用性等狀況下,就產生了下面三個情況以及自己想到的問題


  1. 在日常生活上有時只要想法一致就可以,像是旅遊或者是些簡單建議,並不需要特地寫個公式畫個表格,再發想一大堆點子然後一一篩選
  2. 工作其實不太需要太多點子發想,大部分都在於問題的發現和臨時解決方案提出,比較常面臨沒有長時間思考的答复、甚至不適合講出不切實際做法的和點子回复
  3. 是否能夠應用在一些日常生活觀察以及發想當中,記錄下來當做以後可以執行的項目


這是我在實踐後所發現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用不到太多點子的發想,甚至來說在大部分的不是從事企劃或者創意相關工作的人其實大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在點子的發想以及討論上面,真正符合我們需求的是

透過點子發想的公式去掌握一些生活樂趣和工作步調有質量的選擇。而有質量的選擇就是必須透過更精準的A+B=C點子想法的排列方式來替我們解決更多溝通上的成本,並且讓我們可以更有節奏的去掌握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步調

於是我將上述想法去實踐繼續整理了一番以後我歸納了3個心得


  1. 將更聚焦於主題上
  2. 先嘗試說服自己
  3. 先做個概貌及模型



一、將思考更聚焦於主題上

前面有提到我非常喜歡作者使用的公式,因為充分的利用定錨效應讓讓思考聚焦,同理一些工作重要會議或者平時聊天等其實都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會固定在幾個主題討論和圍繞著一些明確的子主題去討論,好比討論旅遊就會有個明確想去的地方討論,比如去海邊玩,就能聯想到水上活動,這時候就緊接著更聚焦的去思考水上活動還有社麼周邊的事情可以去玩以及嘗試,這樣一想就會發現有更多事情可以討論或者嘗試,用公式的講法就是沿著A'再延伸出A''讓討論的主題能夠再聚焦

“利用已經討論過或者提及的事情再更深入的去做排列組合跟發想提問,讓話題可以更加深入以及聚焦”

其實有時候當別人提起沒有想法、或者是選項太多無法找到思緒的起始點,這變相的以結果論來說跟不知道是同一件事情,而且有時候經常會因為這些話就陷入一陣沉默的尷尬,或者沒有話題可以聊的狀況,所以與其無邊無際的去思考聊天,透過定錨的方法再延伸A'的想法至A''讓話題和討論更聚焦以及不會發生聊到離話題太遠的情況。同時這樣我們也不用太擔心臨時的回答不恰當以及離題的問題產生。


二、先嘗試說服自己:多問一個為什麼?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跟進整個計劃項目的流程,客戶每次闡述想法的時候我都會反复的不斷提問為什麼?目的就是為了更加了解客戶的需求,我想同理的方式,如果今天我們有一個關於家庭旅遊的點子透過A+B=C的公式產出以後,那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如何將所有的點子進行篩選呢?如上個觀點透過前面聚焦的方式篩選出3-5 個點子後,那接下來我該如何再透過下一個篩選機制來選出一個想要的點子或者問題呢?

就是問為什麼,然後選擇問最多為什麼的問題?

只要問越多次為什麼其實就代表著動機越強烈以及越清楚,就好比我想提出一個新產品計劃,那我就會先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自己在心中解釋一番,後如果能夠說服自己越多次同時也代表著著點子想實現的動機越強烈。

此時一般說服自己的情況也有兩種:


  1. 理性上
  2. 感性上


如果是理性上的說服就必須透過問為什麼的方法不斷的幫自己驗,只要能夠再理性上說服自己越多次,就代表你對點子的概念和掌握度越高。而感性上就是秉持這有沒有很想要推動這個點子,或者是說心裡有個聲音不斷的告訴自己就算是所有人都反對自己也要提出來和大家分享的衝動呢?如果是真的很喜歡就把他放進去自己的提案裡面,然後透繼續再回到理性上去問自己為什麼要出這個想法,透過這樣的機制我們就能夠確保不僅可以找到一個能夠滿意的答案,同時也能夠有條理的去跟別人解釋為什麼自己要提出這案點子的想法以及原因


三、先做出個概貌或者模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時候我們再別人面前解釋自己構思點子解釋了老半天,卻會遇到對方無法理解、聽得索然無味或者是時候連自己也似乎被搞混了。所以這時候該如何透過什麼方法讓自己的想法和點子可以容易讓大家以及自己理解呢?

那就先做出一個簡單的樣貌出來

例如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個旅遊的計劃,這時候我就會將所有想到的旅遊景點全部列出來以及稍微整理一下之後再提出來討論,或是我想要在辦公室導入一套新的工作法,這時候我就會將手頭的執行過的專案當做範本套入在我想要推行的工作法裡面,在提出想法分享時就把範例分享給大家,讓聽得人可以更容易了解整個計劃以及行動的輪廓,以方便接下來的討論能夠跟聚焦。

同時我也喜歡這麼做的原因在於,透過先做個樣貌能夠讓我:


  1. 清楚知道點子是否可行
  2. 做出來以後真的是符合我心中的期待


這樣的過程就好像在做一題數學的驗證題,驗證我的點子是否可以執行。比如我有一個想法:要在公司推動Trello這個工作法,我就可以先列出一份行動清單:


  • 找trello協作範例
  • 整理以前用trello做過的專案當範例
  • 將目前團隊執行的一向專案套入trello裡面
  • 然後再進行比對檢視


只要先做出一個概況之後接下來我在檢視的時候我就能第一時間進行反思檢討


  • 是否合乎當初的想法
  • 有哪些流程可以更優化
  • 有沒有更吸引人的地方呢


剛開始的行動是在幫助我了解點子是否能夠真的執行,然後第二步驟可以去幫我提升點子的質量以及先幫我找出提案前可以先解決的問題或者優化的地方來提升我點子的質量,於是在這反复的實踐過程中自己也就證明是否能掌握整個點子,而不會摸不著頭緒。

結語:

其實在生活以及工作上,除了能夠提出不同的點子來激活更多想像和生活樂趣之外。如果可以讓點子可以真的去實踐成功,就算結果沒有達到當初想像的完美,我想著過程也一定很棒,透過實踐和過程中的感動來增加自己生活以及工作的精彩程度。這也是我一直不斷努力前進的方向,接下來每個月只要有閱讀到我覺得很棒的書以及親自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實踐後,就會再寫成文章跟大家分享。

如果喜歡也不要吝嗇分享XD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習慣力(一)打字慢一點的練習心得,並讓我節省更多的時間

筆記術(四)-我的Evernote筆記本分類

項目管理在做啥?(三)黎特爾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