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8的文章

筆記術(六)-該如何看待並且管理自己的筆記呢?

圖片
筆記不單單只是紀錄上課的筆記、書本閱讀的心得、或者紀錄開會內容。仔細想想這些筆記是否紀錄後就不會再回頭翻閱,或只是短暫一次性的筆記呢?其實思考下來,我們所整理和紀錄的筆記,大部分似乎都是為了遵照某些規則做樣子並紀錄而已。 大部分我們做筆記只是 「為了必須做而去做」、「看別人都在抄寫筆記是否也該跟著抄?」 、 「反正就先寫下來不管有沒有用到,以後再說吧!」 ...這些的心態。以前我剛開始使用Evernote筆記也是保持著這樣的心態去使用,可是等到使用的日子越來越久,紀錄的內容越來越多以後就漸漸發現,這樣的筆記使用方法非常的被動,甚至最後反而越紀錄越沒有動力,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懷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但我認為做筆記並不一定是一件被動、總有一天一定能用上的事情: "筆記其實可以是一個生活和工作上的好助手,可以協助我們完成許多事情甚至幫助促進思考和邏輯的訓練。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具。" 同時也是包含著許多管理和整理的經驗在裡面,於是緊接著再進一步的去思考,該如何用管理的層面去思考和切入做筆記這件事情呢?本週這篇文章我會用三個觀點來跟大家分享,我如何用哪些觀點來看待筆記管理這件事情,這三件事情分別是: 筆記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做筆記到底是為什麼目的而行動? 做筆記到底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跟利益? 意義上: 筆記第一個想到的功能就是 「紀錄」 ,但筆記事實上不單單只有紀錄這樣的功能,有時候筆記就像第二顆腦袋,因為我們能記住的事情有限,也無法長期將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記得,所以這時候就必須要有筆記來紀錄一些瑣事跟重要的事情,來分擔我們腦中的記憶容量(參考閱讀: 筆記術(二)-清空自己大腦的筆記法 ),所以筆記的意義不僅僅只有紀錄: "筆記就好像是一個隨身硬碟,可以將靈感、事件、任務全部都紀錄起來並且隨身帶著走,等需要使用這些資訊的時候就可以像是使用隨身硬碟一樣打開它,並到裡面去找尋需要的資料。" 也因此筆記就有課更深一層的功能,可以幫我們分攤許多事情以及事件的提醒,就好像一個自己的私人秘書,可以幫助我們不會遺漏掉事情以及提醒我們下一步行動該如何進行。 目的上: 筆記就好像手機上的提醒通知,透過回溯查尋我們以前紀錄的事情,以及將重要的事...

習慣力(一)打字慢一點的練習心得,並讓我節省更多的時間

圖片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輕重度電腦使用者,因為大部分工作和娛樂都在電腦上使用,所以打字速度自然而然就越打越快,換句話說就是鍵盤手。可是最近我突然發現自己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打字很快但快到有時候打字眼睛跟不上,就容易造成錯字或者是回覆沒有邏輯和言不及義。 尤其是開始寫文章以後,更容易發生這樣的問題,我有時候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來修改文章並且找尋錯字,或者是在回復訊息的時候更容易將字打錯。為了改進這個問題,我最近就開始嘗試一個很簡單的改變: “就是刻意把打字的速度放慢” 放慢到每打完一個字確認沒有問以後才開始繼續敲打下一個文字。可是這樣的嘗試讓我打字的速度足足慢了一半,雖然已經實驗一個月目前也還在適應中,依照目前的狀況是已經逐漸的適應,但同時也逐漸帶來一些當初自己沒有預期的效益和好處,尤其是這樣的方法幫我省下許多校稿以及找錯字的時間,不僅沒有讓我完成文章的時間增加,反而還減少我寫完成一篇文章的時間。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是如何練習刻意放慢打字,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了什麼好處。 一、放慢才能更進一步檢視自己: 因為打字的速度放慢,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開始發現到以前都不曾注意過的習慣和問題,比如說: 打錯字也沒修改就直接按下Enter也沒有發現 打字的力道太大,容易傷到關節和弄壞鍵盤 打錯字又不斷的修改錯字,呈現鬼打牆 等這些問題都是以前自己習慣打字很快卻沒有注意過的事情,所以剛好就藉機這個機會利用放慢速度的方式一口氣把這些不好的習慣一次性的慢慢矯正。同時也發現: “因為慢,所以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檢視自己” 這樣的檢視方式在以前打字很快的時候都不曾有過,因為打字變快以後就會進入一種半意識沒有在思考的狀態,也就是放空的呈現。所以首先就透過放慢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識拉回來,先讓自己心靜下來然後再進行更多的改進。 二、不趕時間才能更專注 不趕時間就不會有:「一定要快!」、「不管如何就先把事情完成再說」、「沒關係以後再修改」這些狀態產生,也因為這些不斷催促的心態: “造成太多的雜訊進而無法更專注” 將打字的速度放慢以後,我就轉而告訴自己:「沒關係,慢慢打字的這段時間以內就好好的把字打對」、「重點還是於如何產生有質而不是有量的內容」...等這些想法。也因為這...

項目管理在做啥?(十四)有邏輯的思考和表達背後的訣竅

圖片
如果今天主管要求員工去接受一個項目和企劃案並且提出了一連串問題,「這個項目可以幫客戶解決什麼問題」、「預期達到哪些效應和成效有哪些?」、「預計執行的方法和時間?」。 當主管開始一連串的丟出一大堆問題時,心裡可能就會想應該要如何才能招架的住?或者是害怕自己能不能勝任這項任務。若是緊接著主管還要求幾天後就需要先整理成一份立項目報告,那麼因該要怎樣表達才會有邏輯以及清楚的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要做什麼? 別擔心,不要因為沒有接受過任何邏輯或者表達訓練而就覺得自己做不到,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行銷企劃助理,在剛開始報告的時候也經常犯了一大堆表達上的錯誤,常常會議中一直說: 我覺得是    .... 大概是如此吧! 以我的經驗判斷.... 應該是.... 結果就是被老闆唸的很慘甚至當場被噹說講話沒邏輯,但是別沮喪,因為有邏輯的去表達一件事情並不是天生就可以做到或者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以及嘗試才可以逐漸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自己也是透過大量的練習和透過一些方法才漸漸抓到眉角,甚至自己還應徵上項目管理的工作並每天都要有邏輯的去工作,也因此就算沒有經驗也代表不用害怕,只要透過一些方式去練習就一定能夠改變而更好。 本週文章就要來跟大家分享我如何透過一些方法,來將要表達的內容包裝的更詳細和有邏輯,並運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一、先想好主張或結論 為什麼我們講出來的話會覺得沒有章法或者前後呼應呢?原因就在於內容背後沒有一個觀點以及結論去支撐,就好像蓋房子如果沒有先架設好鋼筋和打地基就直接灌水泥一直往上面蓋,這樣蓋起來的房子一定不會堅固並可能容易垮掉或者架構歪掉。也因此在表達前可以先嘗試先想好結論活著下個總結: "就好像先把房子的地基以及架構給弄好,讓自己的觀點不容易產生偏移和沒有章法" 換句話來講就是先找出一個答案和要闡述的目的,然後接下來的闡述不管如何,最終的方向就是要朝著自己的答案前進,就算有時候一不小心把主題給講偏也可以趕快修正回來。找出自己的主張就好像旅行中天上那顆北極星,不管如何都會有一標的物可以明確的指向北方,讓我們搞清楚東西南北,而不會混淆方向。 二、講出的每句話都先先問自己為什麼 當有了問題的答案,接下來就必須要讓...

項目管理在做啥?(十三)跨團隊協作觀察心得

圖片
最近在工作上因為公司進行組織改革,然後就突然就收到上面老闆的命令:「去運營部門磨練看看吧!」,一開始也是突然就收到這樣的命令一頭霧水懵懂的樣子就接受任務去其他部門,反正做項目管理最大的一個特質就是要不怕改變,畢竟做項目每項任務就像股票價值一樣,每分每秒變來變去早就習慣啦XD 運營本身就是一個第一線非常接近客戶的崗位,跟產品以及項目來說是有著截然不同的工作生態。其中有一部分的工作就跟產品開發一樣需要的不斷的跟不同的部門協作。比如設計、產品、開發、測試、技術等更多部門。 這樣的跨部門的生態中,就會產生一個非常奇妙的平衡點,會發現裡面並沒有所謂的一言堂以及誰是老大的現象,大家都會自然的去達到所謂敏捷、所謂的人人平等的精神,就算每個與每個部門的領導開會時,大家也只會在自己的部分發言,其餘的事情就儘量互不干涉,一切依照目標為主。 在這樣的場景下,我突然想起一句在書上看到的一句話: 「好的領導者之前,必須是一位好的被領導者」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聽過 「螃蟹效應」 ?當把一隻螃蟹放進竹籃裡面,螃蟹可以輕易的爬出來,可是如果將一群螃蟹同時放進去竹籃裡面就,就一隻也爬不出來,因為每隻螃蟹都會彼此的纏在一起,互相扯後腿。 這也是項目風險控制中必須避免的事情,項目一成立就有機會和其他部門以及團隊進行協作,每個部門以及人員在彼此缺乏合作的經驗下,通常在過程中就需要有所謂的敏捷大師(SCRUM MASTER)或者產品經理來做主導,但這樣的完美團隊可能就比較可遇不可求,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該如何避免發生彼此互相干擾扯後腿的「螃蟹效應」呢? 這禮拜的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自己一個月和一個很棒的協作團隊觀察下來的心得。 一、目標導向少說多做,加快迭代 在協作的過程中,因為來自許多部門的協作團隊,所以也就會有許多不同意見和想法,這時候一定就容易遇到人云亦云或者開了很久的會議卻沒有任何的進展,這時候尷尬的事情就在於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可是卻沒有一個可以行動的總結。 這時候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先設定好每一個時間點需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先畫出一個甘特圖,而每次會議就必須專注討論在每個必須完成的節點,同時最不拖泥帶水的方式就是 “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想法,先找一個可行的方案做” 行動就是最好的思考,問題並不會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