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管理在做啥?(十三)跨團隊協作觀察心得


最近在工作上因為公司進行組織改革,然後就突然就收到上面老闆的命令:「去運營部門磨練看看吧!」,一開始也是突然就收到這樣的命令一頭霧水懵懂的樣子就接受任務去其他部門,反正做項目管理最大的一個特質就是要不怕改變,畢竟做項目每項任務就像股票價值一樣,每分每秒變來變去早就習慣啦XD

運營本身就是一個第一線非常接近客戶的崗位,跟產品以及項目來說是有著截然不同的工作生態。其中有一部分的工作就跟產品開發一樣需要的不斷的跟不同的部門協作。比如設計、產品、開發、測試、技術等更多部門。

這樣的跨部門的生態中,就會產生一個非常奇妙的平衡點,會發現裡面並沒有所謂的一言堂以及誰是老大的現象,大家都會自然的去達到所謂敏捷、所謂的人人平等的精神,就算每個與每個部門的領導開會時,大家也只會在自己的部分發言,其餘的事情就儘量互不干涉,一切依照目標為主。

在這樣的場景下,我突然想起一句在書上看到的一句話:

「好的領導者之前,必須是一位好的被領導者」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聽過「螃蟹效應」?當把一隻螃蟹放進竹籃裡面,螃蟹可以輕易的爬出來,可是如果將一群螃蟹同時放進去竹籃裡面就,就一隻也爬不出來,因為每隻螃蟹都會彼此的纏在一起,互相扯後腿。

這也是項目風險控制中必須避免的事情,項目一成立就有機會和其他部門以及團隊進行協作,每個部門以及人員在彼此缺乏合作的經驗下,通常在過程中就需要有所謂的敏捷大師(SCRUM MASTER)或者產品經理來做主導,但這樣的完美團隊可能就比較可遇不可求,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該如何避免發生彼此互相干擾扯後腿的「螃蟹效應」呢?

這禮拜的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自己一個月和一個很棒的協作團隊觀察下來的心得。


一、目標導向少說多做,加快迭代


在協作的過程中,因為來自許多部門的協作團隊,所以也就會有許多不同意見和想法,這時候一定就容易遇到人云亦云或者開了很久的會議卻沒有任何的進展,這時候尷尬的事情就在於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可是卻沒有一個可以行動的總結。

這時候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先設定好每一個時間點需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先畫出一個甘特圖,而每次會議就必須專注討論在每個必須完成的節點,同時最不拖泥帶水的方式就是

“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想法,先找一個可行的方案做”

行動就是最好的思考,問題並不會憑空思考就會發生或者想到如何避免,大部分的狀況都是發生在執行的過程中,所以如果有越多的執行過程同時也就代表有更多的機會能夠發現並且解決更多的問題,所以秘訣就在於快速完成每個節點加快每項任務迭代的速度,讓問題在執行的過程中能夠越早發現以及越早去進行Debug的動作,來減少瀑布式的方式所造成的拖延後果。


二、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多參考過去文件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這句話讓我體認最深刻的就在於又一天有一位設計告訴我:

「千萬不要憑空想像,那是最難的事情!」

每一位設計都會平時就去搜集自己的圖庫以及模板素材,是為了在想要設計某種的元素是可以有對應的元素可以使用或者模板可以直接套用,這樣才是有效率的方法,而不是為了想要畫出一條龍而從頭拿起筆來畫這種的方式。

如同很多專案在開始前都會有很多的相關文件或者是版本可以參考,如果遇到比較新或者之前沒有相關愈多的專案經驗,這時候就還是可以參考一些以前做過類似的文檔,千萬不要沒有頭緒就開始憑空的想破頭

或者是在撰寫一份報前可以先參考相關的舊版本文案先掌握住重點,然後在一邊實踐中一邊慢慢加入自己的觀點,才不會花了很多的時間卻還抓不到重點。


三、讓問題停一會兒,先找出優先級


電影《讓子彈飛》裡面有句很經典的台詞:「讓子彈飛一會兒」,很多事情其實也就像那句話別急著去做「現在能立刻去做的事情」,有時候思考過後就會發現,當下該馬上做的事情並相對的效應並不是很高,在沒有優先級的狀況就去執行,很快就會發現處於在一個比較費勁的狀況下去處理事情。

所以真的遇到問題應該是要讓自己先停一會,去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最需要被優先去執行,只要有一份屬於自己優先級的清單,就可以在項目或者事情一團混亂時刻,有一個可以被參考以及被使用的規則以及邏輯去遵循。

也順此能夠去阻隔掉一些對我們並不重要並且容易打斷我們工作步調的工作,也就順理成章的有一個理由和判斷的依據可以說不。

所以好的團隊必須要有一段讓子彈飛的時間,來讓第一眼沒有發覺的問題去發酵的時間,可能是幾個秒甚至幾分鍾,如果可以就先嘗試著跳過,然後先進行下一個議題。這樣也是能夠幫助團隊能更快速的了解到任務的優先級,避免混亂以及團隊重工


結語:


項目管理的文章已經來到了第十三回了,所有喜歡這系列文章,歡迎在底下留言同時也歡迎留言一起互相交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習慣力(一)打字慢一點的練習心得,並讓我節省更多的時間

筆記術(四)-我的Evernote筆記本分類

項目管理在做啥?(三)黎特爾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