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力(四):丟掉過時的時間管理,一次就只專注一件事情



以前為了怎加效率我也會嚐試多工的型態,比如邊走路邊回覆訊息、邊吃飯邊打報告文件、或者是講電話時填寫郵件。目的不外乎想要利用瑣碎時間,多塞入一些工作來增加生產力。結果長期觀察下來,似乎只是越做越慌亂,工作節奏被打亂,一點生產力也沒有。

於是我開始反思及檢討,最後決定回到最初始的方式:

“一次就把一件事情單純的處理好”

當下處理很多事情或一大堆事情全部都擠在一起,反而無法冷靜下來把事情做好。可能處理A任務同時著手進行B任務,當下腦袋就無法好好判斷該『專注』在那一件事情上。因為無法專注,所以處理事情質量就會下降,到頭來處於一個分心的狀態。

再加上資訊爆炸、媒體使用形式轉變,有很多事情都會試圖奪走我們注意力,導致越來越容易分心。傳統時間管理強調將當下時間利用給最大化,不浪費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時間,可是傳統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或者是說我們目前的某些文明病就完全的體現出這種變相的傳統時間管理,比如一邊吃飯滑手機、經常工作到一半瀏覽網頁或社交軟體、一邊工作一邊回覆手機訊息。

而這些事情導致我們現在經常的分心,注意力不足。所以當下就只要專注一件事情就好,不被打擾全心專注在事情上面,就好像棒球比賽的投手全神貫注在打擊者和上壘者身上。

而同時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也讓我學習到,

“只要全神貫注在某件事情上,生產力自然就會提升有高效率的表現,也增加時間運用的質量”

而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介紹4個方法,來引導做到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境界。

一、找出想做的事


『想做』的事情,就是只發自內心第一順位的事情,也是日常和工作當中長遠的計畫以及職涯規劃想要完成的事情。

當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去做的時候,就會自發性的去完成,就算沒有人提醒也會自動的想要把事情心無旁騖的完成,也同時因為有想要完成這件事情的慾望,就會在時間的安排上儘量的排除其他認為次要或者比較不想做的事情。

所以有可一個明確真正想做的事情,腦袋和行為就會自然而然的把我們引導到只專注在一件事情的狀況上。


二、真的必須去做而不是單純想要做


找出想做的事情以後,就有可能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同時想要看書卻也想跟朋友出去玩,兩者都是想做的事情,那該如何去分辨以及區別呢?我認為釐清這之間的選擇從屬關係就是去判斷

“事情是真的必須做而不是單純的想去做”

真的必須做的事情背後有個明確的目標或動機,而單純只是出自於行為或者是臨時的有興趣,臨時有興趣的事情是比較適合放在遞延處理。

另外臨時單純想做的事情,通常都不太會有規劃,容易就沒有目標的執行,而導致無法達到我上禮拜 時間力(二):沒有時間?請先勇敢對這些事情說不 的文章裡面提到的 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一樣。


三、將時間整合利用


假如同時有三件任務,都須需要某位同事的協助,那就可以將這些任務寫在一份清單上同時請那位同事協助,而不是在執行每一個任務的時候分開去執行,時間的整合利用有兩個重要的部份:

1.將零散的時間收集起來運用:

也是我文章裡面常提到利用零碎的時間,將一些零碎的時間以及一些瑣碎的事情給安排在某個時段一起完成,或者是將每一個零碎的小任務插入在每一個零碎的時間裡面去執行。讓所有零碎的時間被安排在一起,確保重要的事情不會被其他瑣事給影響到。

2.花最少的時間和最少的力氣

簡單的來說就是提高效率,但這裡不是一心二用,而是單純的一心一用,為了達成這目的我們就需要思考,什麼事情是必須優先的處理,哪些事情可以同時處理、甚至哪些事情是可以被遞延,而不會讓我們想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直受到影響。


四、找出最有生產力的時間


找出最有生產力的方式,也並不是要透過一些很複雜的科學方式或者是測量方法來找出。只要將自己的時間畫成表格列出來,或者使用每日有每小時的行事曆,在上面做紀錄就可以。例如:用5顆星或者5個圓圈來代表自己的生產效能,大約每天就花個5分鐘回想自己的生產力,然後紀錄半個月或者兩個禮拜以後,再來比對哪些時間自己的效率是最好,然後策略就是:

“將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自己最有生產力的事情”

讓自己可以在最有效率的時間上,專心的去做衝刺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總結:


我們會說要分散風險,可是對於時間而言其實不應該分散風險,而是全心全意全意的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然後專注的達成目標。

最後時間力的文章來到第三篇:

時間力(一):破碎閱讀為我帶來的四個好處時間力(二):沒有時間?請先勇敢對這些事情說不!


若還有相關想看的主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習慣力(一)打字慢一點的練習心得,並讓我節省更多的時間

筆記術(四)-我的Evernote筆記本分類

項目管理在做啥?(三)黎特爾法則